附件2
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B
适用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授课单位:计算机学院
学时: 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库波2016.6
学分: 4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库波2016.6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常见的各种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运算,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技术,并能根据计算机加工的数据特性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和技巧设计出更好的算法和程序,并进一步培养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前导课程:计算机数学、C#程序基础设计
后续课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数据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以本专业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劳动部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相关考核项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实验项目或工作情景,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实际问题设备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3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和技巧设计出更好的算法和程序,并进一步培养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数据库系统开发流程与典型的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并依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职业院校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遵循“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教学”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产生了具体的项目模块。
依据各项目模块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项目模块的学时数。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为实际应用所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进行相应的运算,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技术,学习编写结构清楚、正确易读、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较复杂程序,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算法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本课程从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应用技术专业的视角出发,以满足本专业就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知识为基础,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岗位工作目标与任务分析,分解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学习情境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就业面向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专业能力目标
①掌握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②掌握线性结构的特点及存储方式,能结合实际问题恰当运用;
③掌握树型结构的特点及存储方式,能结合实际问题恰当运用;
④掌握图型结构的特点及存储方式,能结合实际问题恰当运用;
⑤能依据数据序列特点,选定高效的查找方法,并熟练地评价算法优劣;
⑥能依据数据序列特点,选定高效排序的方法,并熟练地评价算法优劣。
(2)方法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②培养学生善于收集信息和良好的自学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内容与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本课程以学生成绩存储、学生课程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文学研究助手、哈夫曼编码器、校园导游咨询、电话号码查询和统计学生成绩等8个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中。
序号
| 工作任务模块
| 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 活动设计
| 参考学时
|
项
目
一
|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术语
| 1.掌握数据结构的概念和术语
2.理解算法的描述与算法分析
| ●利用大屏幕讲解基础知识,通过实训掌握相关知识。
| 4
|
项
目
二
| 线性表
| 1.掌握:单链表的类型定义、单链表的顺序存储与实现,掌握单链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与实现
2.理解:单循环链表基本运算实现
3.了解:双向链表上的基本运算实现
| ●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 4
|
项
目
三
| 栈和队列
| 1.掌握:栈的定义、栈的存储及其实现,队列的定义、存储及其实现,循环队列的实现
2.理解:利用栈进行算法描述
3.了解:栈与递归算法实现
| ●任务驱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 4
|
项
目
四
| 串
| 1.掌握:串类型的定义,串的存储
2.理解:串的运算实现
3.了解:串的模式匹配
| ●利用大屏幕讲解基础知识,通过实训掌握相关知识
| 4
|
项
目
五
| 数组与广义表
| 1.掌握:数组的定义、数据的顺序存储和实现,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存储
2.理解:稀疏矩阵的十字链表
3.了解:广义表的定义和广义表的存储结构
| ●利用大屏幕讲解基础知识,通过实训掌握相关知识
| 4
|
项
目
六
| 树与二叉树
| 1.掌握: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树的存储结构、二叉树的概念、存储及遍历二叉树、线索二叉树、哈夫曼树及其应用
2.理解:树和森林的概念、树的存储结构、森林与树的转换及树和森林的遍历
3.了解:二叉排序树的定义、基本操作
| ●理实一体化,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 6
|
项
目
七
| 图
| 1.掌握: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最小生成树
2.理解:图的连通性问题
3.了解:有向无环图的拓扑排序
| ●利用大屏幕讲解基础知识,通过实训掌握相关知识
| 6
|
项
目
八
| 查找
| 1.掌握:顺序查找法,折半查找法,二叉排序树的查找,哈希表及其查找
2.理解:分块查找法,二叉平衡树生成及其查找
| ●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 6
|
项
目
九
| 排序
| 1.掌握: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归并排序
2.理解:希尔排序、堆排序
3.了解:基数排序
| ●任务驱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 10
|
项
目
十
| 文件
| 了解:文件的基本概念、顺序文件、索引文件、ISAM文件和VSAM文件,直接存取文件,多关键字文件
| ●理实一体化,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 2
|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4.1.1软硬件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
硬件要求:一般在IBM PC/XT及其兼容机上运行,要求机器具备基本配置即可。
软件要求:Windows 2000以上操作系统、C# 2008
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
建立满足专业实习、技能鉴定、专业实训需要的功能齐全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要选择稳固并且专业化强、适合学生发展的大中型信息企业。
4.1.2师资条件
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素质为重点,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的指导思想设立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求,采用教师下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国内进修、国外培训等形式,建设了一支适应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需要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4、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
任课教师知识结构要求 :
1、学科知识(课程知识)
2、教育知识(教学组织与实施知识)
3、文化知识(文化背景知识)
4.2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实验,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本门课程理论部分要多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4.3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类别为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考试成绩占本课程的成绩70%;平时成绩(含考勤、实践性环节)占本课程成绩30%(其中考勤占本课程的成绩40%,实践性环节占本课程的成绩60%)。
4.4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项目的选取要科学,体现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推荐教材:
1、《数据结构》,王路群主编,中国水利电利出版社,2008.9,ISBN7508443980
推荐参考书:
1、《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数据结构教程(第3版)》,李春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