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B
适用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授课单位:计算机学院
学时: 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秦培煜 2016.06
学分: 4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库波 2016.06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 《C#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首先学习C#基本知识,介绍了C#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流程控制、对象与类、程序的控制流程、数组、异常处理等。通过对C#的讲解和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可以具有以下能力:1、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2、熟练掌握运用C#进行面向对象的编程。3、 熟练掌握C#语言基础以及语法。4、理解异常的概念并能处理常见异常。通过实际训练,强化C#程序设计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并为后续的C#高级程序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
(1)前导课程:
无。
(2)后续课程:
C#高级程序设计。
1.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开发本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的设计理念,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整个课程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展开教学,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以任务的开发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的讲解贯穿于任务的开发过程中,随着任务的进展来推动知识的扩展。根据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规划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确定学生实训任务。在循序渐进完成任务开发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做到学习与工作的深度融合。
1.3课程设计思路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主,通过引入实用的任务,以任务的开发过程为主线,贯穿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随着任务的不断拓展来推动整个课程的进展。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采用以实际工作中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步骤为出发点,采用“五步”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任务描述、计划、实施、检测、评价五大步骤,分别对应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工作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程序开发的步骤和流程,为将来参加实际工作进行项目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法教学法,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边提问,学生边做、边学、边思考,从而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面向对象编程工具C#语言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用C#语言进行一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为学生以后从事更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将以训练综合知识的运用,以项目驱动构建整个知识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基于C#语言的项目开发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可参考附件4)
学习情境
| 情境描述
| 职业能力(知识、技能、态度)
| 课时
|
1.熟悉VisualStudio2008环境,编写HelloWorld程序
| 第一个命令行程序
第一个windows程序。
命令行方式下调试程序。
| 创建、编译、运行简单的C#程序的能力。
接受新知识、自主学习能力。
| 8
|
2.银行客户管理系统中客户账号
| 强化学生对C#中变量的定义、标识符的规范、数据类型的使用
。
| 能掌握C#中的基本数据类型的使用。
接受新知识、自主学习能力。
| 16
|
3.银行客户管理系统中的程序流程控制
| 熟练掌握C#中的程序控制流程。
| 熟练掌握C#中的程序控制流程。
接受新知识、自主学习能力。
| 16
|
4.银行客户管理系统中的多客户信息管理
| 熟悉数组的使用
| 掌握数组的基本应用
| 16
|
5.银行客户管理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管理
| 理解类和对象的概念。
| 掌握类和对象的概念,能够熟练应用。
| 16
|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4.1.1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讲授部分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实践部分在机房授课。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的软、硬件需求如下:
硬件需求:
所有计算机必须P4 2.4以上主频,512M以上内存。
软件需求:
操作系统:Windows XP及后续版本
开发工具:SQL Server 2000及后续版本、Visual studio 2008及后续版本。
学生基础条件说明:
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掌握计算机程序语言基础知识和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1.2师资条件
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任课教师能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对应岗位直接对接,实现企业开发团队与实际项目应用于教学过程,课程学习与项目开发实训合二为一。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专任教师100%为双师素质教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中包含从软件企业研发一线的行业专家,直接承担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团队成员80%同时具备学院讲师、企业工程师双重资格。
4.2教学方法建议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实践课程,可采用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PTLF。即项目导向(Project-oriented),任务驱动(Task-driven),层层递进(Layers of progressiv),四真环境(Four kinds of simulation environment )。
①课程的完备性:通过项目贯穿和任务分解,学生了解到软件开发的真实过程,实践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软件产品的建模及项目文档的编写,获得了完成某类项目的系统知识。
②任务的导向性: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产品,各项任务逐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整个项目。
③教学情景的完整性:每个教学情景都是一个完整过程,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建模、到软件文档书写;设计有明确的输入、加工和输出项。通过学习,学生除了掌握相关技能,还可以领悟到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思路。
④技能的适应性:教学情景的设计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教学情景的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在其它的项目中得以应用。
4.3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为贯彻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进一步的提升作用,采用考试的考核方式。
课程的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其中形成性评价注重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情况,结合平时表现,进行综合打分。打分标准如下:
教师评价
| 评价指标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分值
| 得分
|
职业能力
| 专业能力
| 知识的运用能力
| 20
|
|
程序编写及阅读能力
| 10
|
|
程序调试能力
| 10
|
|
方法能力
|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5
|
|
自主学习能力
| 15
|
|
社会能力
| 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 10
|
|
出勤
|
| 10
|
|
合计
|
| 100
|
|
终结性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
课程总成绩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价占60%。
4.4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体例建议: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行C#程序开发职业核心能力。
(2)工作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知识及相关应用,能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以及基于C#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3)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数据类型和表达式、流程控制、面向对象的基础及高级应用、文件操作、异常处理。
(4)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程序设计、问题解决和编程逻辑。
(5)知识拓展(选学内容):不同类型的继承以及继承支持代码重用的方式,使用泛型提高应用程序的效率和类型安全性的方式。
(6)练习:实训习题能结合相关知识点。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
(1)推荐教材:
1.《Visual C# 2008程序设计》,曹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6;
(2)推荐参考书:
1.《C#开发技术大全》,李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第一版
2.《C#实用参考大全》,黄国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第一版
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6、其他说明